您是否曾經聽聞過,或親身經歷過被騷擾、跟蹤的煩惱?
過去,在這種情況下,法律上的保障相當有限。但在《跟蹤騷擾防制法》上路後,現在我們就能透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。
(一)怎麼樣算是跟蹤、騷擾呢?
跟蹤、騷擾的種類
- 監視觀察:指暗中留意、觀察,或者追蹤某人,來知道某人的行動與蹤跡。
- 盯梢尾隨:盯梢尾隨,指的是暗中觀察、監視,並偵察某人的行動。用其他相似的方式,去接近某人的住所、居所、學校、工作場所,或者是那個人經常去的地方也是。
- 歧視貶抑:對某人進行警告、威脅、嘲弄、辱罵、歧視、仇恨、貶抑,或者其他相似的言語或動作。這樣的行為不僅嚴重侵害到個人的尊嚴和心理健康,也可能觸犯到法律上有關妨害名譽的規範。
- 通訊騷擾:指使用電話、傳真、電子通訊、網際網路或其他設備,對某人進行干擾。這種行為包括不斷打擾對方、發送垃圾信息等等。
- 不當追求:對某人要求約會、聯絡或為其他追求行為。
- 寄送物品:指寄送、留置、展示或播送文學、圖片、警示、影像或其他的物品給某人。
- 妨害名譽:向某人告知或出示有可能損害其名譽的訊息或物品。這樣的行為可能包括散布誹謗、毀謗、或其他貶損形象的資訊。
- 冒用個資:沒有經過某人的同意,濫用個人資料,用對方的名義訂購貨品或服務。
(二)認定跟騷行為的條件有哪些?
行為符合以上八個種類的其中一種
與性或性別有關:
不限於男性對女性或女性對男性之間,即使是同性之間也算。
如果跟性無關,像是討債,或新聞媒體跟追,就不符合這個條件。但可以考慮是否有《社會秩序維護法》的適用。
針對特定人:
如果沒有指名道姓,也並不是不停地跟著某人;或是在網路上對某一個性別、性傾向的族群發表歧視的言論,就不算是針對特定人。
行為反覆或持續一段時間:
法律並沒有明確規定要發生多少次才算是反覆、中間間隔多短才算是持續。
重點是:行為並不是偶然的。法官在判決時會考慮行為人是否尊重對方的拒絕,還有行為發生的時間、次數、頻率,以及中間的時間間隔。如果只是一次性事件,還不算是反覆。
違反意願:
如果清楚知道自己被拒絕了,還繼續不管對方的感受繼續發訊息,就算是違反意願。
使人心生畏怖:
使某人感到害怕,進而影響到對方的正常生活,比如說食慾不振、失眠、焦慮等。
若您有這樣的情況,建議先去精神科就診並開立診斷證明書,以作為證明之用。
(三)對方跟騷我,我可以怎麼辦?
蒐集證據
首先,要請您先報警,並確保自身的安全。可以下載「110視訊報案」APP,使用手機進行合理的蒐證。
比如:拍攝對方跟蹤尾隨的畫面、錄下侮辱謾罵的對話,或者保留對方傳送的不當訊息的截圖。
這樣的資料可以提供給警方作為調查的重要依據。當然,在蒐證的同時,也要確保自己的安全,避免進一步危害。
可以採取的行動
1.提起刑事訴訟
《跟蹤騷擾防制法》第18條:
「實行跟蹤騷擾行為者,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。 攜帶凶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前項之罪者,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。」
2.核發書面告誡
根據《跟騷法》的規定,如果在警方調查期間發現行為人有犯罪嫌疑,警察機關可以給予書面告誡。
這個告誡有2年的效力。如果行為人再犯,被害人可以向法院申請跟騷保護令。法官如果認為情況嚴重或者嫌疑重大,甚至可以進行預防性羈押。
如果行為人再次違反保護令,可能會面臨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處罰。這樣的法律規定旨在更有效地保護受害人免受不當行為的侵害。
3.聲請保護令
《跟蹤騷擾防制法》第19條:
「違反法院依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所為之保護令者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。」
為了確保被害人的安全,防止相對人再次進行不當的跟蹤騷擾行為,依據跟騷法核發保護令,可以要求相對人禁止進行跟蹤騷擾行為,並有可能命令相對人遠離特定場所一定距離、禁止相對人查閱被害人的戶籍資料、命令相對人完成治療性處遇計畫、或者其他為了防止相對人再次進行跟蹤騷擾行為所必要的措施。
(四)被誣控跟騷了,我該怎麼辦?
如果認為自己是無辜清白的,但卻被指控跟騷的話,您還可以對處分表示不服,以維護自身的名譽。
書面告誡
如果您收到了警方的書面告誡,您需要在接下來的10天內向上級機關提出異議。
同樣地,如果被害人對警方未發出書面告誡的決定感到不滿,也可以按照相同的程序提出異議。
保護令
不論您是行為人還是被害人,如果對於保護令的內容感到不滿,都可以合法地向執行機關聲明異議,啟動抗告程序。
如果執行機關在審理後認為有合理理由,就可能停止執行並撤銷保護令,以確保公正和保障雙方權益。
(五)結語
跟騷法實施不久,法律案例相對不足,很多判斷需視情況而定,舉證上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細節。
法律手牽手團隊深刻理解您面對恐怖追求者時的無助感。若您需要幫助,從蒐證到申請保護令,再到對方違反保護令時的應對措施,法律手牽手團隊都將全力協助您渡過難關。
如果看完文章後仍有問題需要諮詢,歡迎透過以下方式聯絡我們,法律手牽手團隊將竭誠提供協助。